《从Kinect看信息技术-信息技术及其发展》教学设计发表时间:2019-11-23 20:54 从Kinect看信息技术 (第一章 绪言 信息技术及其发展) 福州八中信息组 林荣辉 2012 一、教学思路与教材分析 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作为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本身的发展速度是十分迅速的,其所涵盖的范围也非常广。本课将信息技术概念和发展过程后置,选取了一个综合应用了多种信息科技的体感设备kinect,从这个设备的技术特征和发展历程来管窥信息技术在我们生活中的存在,这个过程相对活泼新颖,尝试让信息技术的大概念在小范围凝聚。最后说明信息技术的要点,完成教学要求。 本课是上教版《信息技术(必修)》第一章“绪言”部分第二节的内容,前承第一节“信息与信息的特征”,后启第二章“信息获取”。本课的概念性较强,需要介绍信息技术本身的含义、信息技术的组成、信息技术的发展几个知识点,同时,该课本所提供的活动和拓展内容并不是十分丰富,所以最好教师根据需要对教材内容做进一步加工。 二、学情分析 教学对象(高一新生):入学到近期,未发现零起点的学生,通过简单问询了解,该学生群体掌握基本的信息搜集、处理和分析能力,能够清晰描述生活中运用信息技术的实例并简单分析其功能和原理。对高新技术设备兴趣浓厚,喜欢分享使用数码产品的心得。但是对相对复杂的科学、科技理论存在距离感,不太喜欢深入研究事物原理,课堂主动性一般,可能需要教师主动调动气氛。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kinect设备例举常见数码设备中的信息技术元素。 会使用简练语言描述信息技术、信息技术进步的标志。 过程与方法: 体验并尝试理解Kinect的工作原理(模式识别技术的基本原理)。 领会人类历史五次信息技术革命的发生与代表技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提升对事物性状的分析能力,提高对自身周边科技发展动态的敏感性,培养对高新技术的研究兴趣。 感受信息、信息技术对社会的影响。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信息技术的表现; 信息技术的组成; 五次信息技术革命及其标志。 教学难点: 语言识别的基本原理; 各种模式识别通用原理的理解; 五、教学策略设计 1.教学方法设计 教师引导,讲授法为主。 2.学生上机操作安排和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情况 (1)本课无使用计算机操作的具体任务,教师通过教学视频广播系统展示范例,学生参与交流互动。 (2)教师使用网络机房、配合极域电子教室软件和PPT演示,学生使用网络机房学生机。 六、教与学的实际过程描述 1.教与学的过程描述
三、教学反思
引入结束进入课本重点环节,说明信息技术的含义、领域与发展阶段,期间选用素材全部选用生活中常见人或物,促进理解,也扩展相关知识范围。最后小结,并总览信息技术的深远影响,希望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信息课程的兴趣。 全课虽然没有明显的学生分组和任务驱动环节,但是借助丰富的教学视屏资源和讲解,课堂场面依然可以得到良好控制,学生参与积极性良好,未见打瞌睡,精神萎靡情况。
文章分类:
学科教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