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智能小车中的分支结构》教学设计发表时间:2021-05-29 19:57 《探秘智能小车中的分支结构》教学设计 福建师范大学平潭附属中学 邓彩虹 【 教材简析】 本课选自福建教育出版社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走进程序设计”的第6课《分支结构》,为缓解学生学习编程代码时的枯燥情绪,本课以智能小车在道路行驶中会遇到的分支为主线,遵循分析问题、设计方法、解决问题的原则,将程序设计语言中的属性设置、语法规则、代码编写等各个知识要点贯穿于问题的解决过程中。突出学生的分析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及编程应用能力的培养。 【 学情简析】 初一学生,他们具备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但认知特点还是以识记为主,缺乏成熟的逻辑思维能力,缺乏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对程序设计的学习造成非常大的障碍。但学生本节课通过师生互动将分析智能小车中的分支结构与知识连接,引导学生正确分析问题,找到解决问题关键方法。 【 学习目标】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选择结构流程图,能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流程图表达。 2.通过学习如何提炼判断条件,理解IF语句解决问题的基本思想。 3.掌握选择结构程序的格式,看懂代码,初步学会将实际问题转化为程序解决。 (二)核心素养指向 1. 通过分析智能小车中的遇到红绿灯如何处理,让学生了解遵守交通安全的重要性;培养学生信息意识及信息社会责任。 2. 通过所学知识运用并创新完成程序设计,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数字化学习与创新能力。 3. 通过分析问题、编写代码、优化项目程序实现创新功能,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计算思维。 【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if语句的书写格式及分支结构的实际应用 教学难点:运用分支结构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 教学过程】 一、视频导入,激发兴趣 [教师活动] 导课—— 教师播放华为ADS无人驾驶的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 提出问题:无人驾驶汽车有类似人一样的“感官”,可以“看得见”,这是如何做到的呢?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感性理解分支语句应用的特点 [学生活动] 观看视频、思考、讨论智能车的工作原理。 [设计意图] 通过观看视频,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简单分析无人驾驶汽车在行驶过程中,“看得见”的原理,为讲解分支结构做好铺垫。 二、新课讲授,由浅入深 环节一:原理初探 [教师活动] 结合课件讲解IF语句的基本结构。 对else的意义进行分析,举例说明。 [学生活动] 聆听教师讲解,了解if语句的规范结构。
[教师活动] (1)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探讨智能小车过红绿灯的流程图(注意判断框的使用) (2)引导学生思考过红绿灯不同情况流程图的画法,扩展学生的思维。 (3)察看、指导学生的程序编辑与运行。 [学生活动] 学会对情况进行推理判断并进行讨论,学会根据描述填空,编写代码,调试运行。 环节三:自动转向 [教师活动] 通过流程图,引导学生分析左转弯和右转弯如何实现。 察看、指导学生的程序编辑与运行。 [学生活动] 学生根据教师引导先明确算法的流程图,后编程实现,并根据运行结果改善算法、调试程序。 环节四:开放任务 [教师活动] 提出问题:生活中汽车行驶过程中,还有哪些情景会用到分支结构? 扩展思考:你想拥有无人驾驶汽车吗?为什么?引导学生客观理性对待无人驾驶汽车。 [学生活动] 根据根据自己的思路补全代码,加深对分支结构的理解。 讨论无人驾驶汽车的优势与存在的安全问题。 [设计意图] 以前沿科技为背景,通过三个由易到难的任务,引导学生从实际应用案例中自主抽象、总结出分支语句的结构。让学生自己动手实现分支结构程序的设计过程,加深对分支结构的理解,体会用程序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通过开放问题是否想拥有无人驾驶汽车的问题,明白无人驾驶汽车的优势与安全问题。 三、触类旁通,总结提升 [教师活动] 如今科技成果日新月异,其实现代科技中选择结构无处不在,请同学思考生活中还有哪些科技产品可能用到了分支结构? [学生活动] 学生联想生活中遇到的现代科技产品,并寻找其中应用的分支结构。 [设计意图] 让学生感受到今天学习内容的实用性和重要性,培养学生关注身边信息技术应用的意识和习惯。 【 教学反思】(课后进行)
文章分类:
七年级|单元2
|